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可以進步一點嗎?

很久沒有回來這個blog.....回澳門已經一年了, 但真的還要慢慢適應. 澳門的工作環壞跟在美國時太不一樣了....這裡的文化, 原來就算工作於美資公司, 還是很typical asian style, 有很多我們這些外地回來的的覺得奇怪的情況....算了吧...幸好, 公司裡還有一群背境比較相近又能互相了解的同事.

最近一直覺得要開始再寫這個blog, 因為每天的在活中實在還到太多不平事, 冷人很憤怒/沮喪. 但一直都有私事在忙, 提不起那個動力......但最近看到一位blog 友去了參選立法會, 立即令我覺得可能寫這些blog 都可以成為一個發表意見, 改善社會風氣的渠道 (雖然那blog 友當然在現實社會中背境才是最令她有能力參選的原因)

好, 就從立法會選舉重新開始.....(很久沒用書面語, 請原諒以下的文字比較白話):


920, 第一次盡公民ge 責任, 去左投票....omg....對澳d官員又更失望....好混亂,夠膽個電腦壞, 仲要兩次, 仲要係冇同排緊隊ge 人交代. 而d 記者又淨係會走去訪問一d 好鬼中肯ge 人, 完全漠視另外80% 人係覺得等到火滾.....個最高級個位完全唔敢走出黎安撫, 冇人知道exactly 發生咩事, 同要等幾耐.....電腦定係server 壞, 好大分別喎, 仲要你咁壞法, 我點知你d record 會唔會錯/亂, 會唔會有人可以投左兩次, 好嚴重lor, 點解可以冇back up ge 呢?.....仲要對住d 記者提問都只係搵借口撐話唔係大問題, 唔係有錯, 冇人發火. 最攪笑係自爆話電腦票數同箱裡面唔rec, 仲係因為d 工作人員唔記得press enter, meaning 真實係多票過record....嘩....完全係問題lor, 又係可以有人去投多次都得啦, 點可能發生ga?!....what a chaos.......個種arrogant ge 態度, 好討厭, 唔好話以前葡國政府d 土生衰....而家澳門人自己做番啦, 咪又係咁....仲咪又係搵返個講葡文好過講中文ge 人黎發言, 聽到佢一段說話, 講左十幾廿個"呢d", "呢個", "呢一個", 真係燥到我轉台lor.......if 個社會仲係咁落去, 而又冇更多人去question, 又更多好似我幾位有能力同學一樣ge 人, 對呢個地方死心, 情願遠走他, 那麼, macau may really be hopeless.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吹脹


早前政府公佈美化媽閣一帶的街道以利旅遊業, 結果在媽閣街至萬里長成一段馬路經過一個多月, 每星期七天(星期天早上也發出擾民工程躁音)不斷又掘又鋪再掘再鋪後, 仍是爛地處處, 沙塵滾滾. 自上個星期天起, 明明已鋪好石屎的行人路又被打爛一個圓, 再砌成一個直俓路人行路闊度相同的樹圈, 樹圈正正設在班馬線路一鋪位門口中間, 一開門或是過馬路或是沿行人路走也會撞樹收場, 行人將被逼改走只得一車位闊的馬路. 鋪位樓上正正是住宅的平台, 設樹無疑會方便賊人爆格
有見工程師設計上紙上談兵, 未有顧及實際的路面情況, 就打電話到民署投訴, 表達覺得種樹是畫蛇添足的意見, 民署人員回應會跟進後再回覆.

怎料, 還未等到回覆, 工程人員在今天(星期天), 一大早就在對面馬路位置掘了一個直俓又是路行人路一樣大小的樹圈, 諷刺的是樹圈後本已經有三棵屬港務局的大樹, 環境本來己很綠化, 新樹反倒會阻礙舊樹生長, 圍欄內外有樹, 更令景觀變得不倫不類. 而且新樹將又阻塞了行人路又班馬線, 影響行人, 又阻礙旅客拍攝港務局大樓.
而這段行人路在早幾天明明已鋪回石屎準備鋪地磚, 無疑圖則上本該沒有樹, 今天在有人投訴後再打爛地面再加種一棵樹, 難免令人覺得有關部門漠視市民意見外, 甚至跟市民鬥氣, 進行報復.本來美化道路方便旅客, 作為旅遊城市是無可厚非的, 但美化亦不等於要在每一條路也種樹, 設計應因應環境所需所限而改變. 而政府進行美化工程前, 本已沒有咨詢民意就將街道改頭換面, 取消本已不足的車位, 又在星期天不合法地進行工程, 市民都已忍讓; 直到看不過眼不合理設計後表達意見後, 政府不回應投訴不特止, 更變本加厲, 實難以令人認同這是一個為市民著想的好政府.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我返黎啦~

整個七月都沒有寫blog...其實一開始是無事忙, 到了月中, 突然就下了決心要回澳門工作了.

的確, 覺得現在的工作除了人工不錯外, 我對前景及趣味的不滿是離開的其中一個原因, 但在美國再換工作也不是沒可能, 最終讓我決定要回澳門的, 一定是因為我愛澳門的人, 事, 及整個地方.

一向都認為自己會回澳門這個家, 只是遲早問題. 先前想在美國多拿點經驗再回澳就不用由低做起....現在深想, 那有點自私呢. 一直在這個blog "亂吠", 不斷的投訴, 提意見, 但人卻不在澳門其中, 隔岸觀火, 顯得我所做及講的有點不負責任, 有點事不關己, 又或讓人說我不了解現況. 現在回去了, 可以真正重新認識感受現在的澳門(我承認在外這幾年令我對現在的澳門人有點脫節), 可以切身感受好與壞, 那所說的話亦比較有說服力. 再者, 一向自命熱血上腦的我, 想要貢獻, 回饋澳門的話, 現在像是時候要開始建立我的foundation, network 了.

剛過去兩星期, 政府提出了城規計劃, 我看到是高興的, 因為一向都覺得澳門缺乏的是long-term planning.....這次還說要咨詢各界意見, 不論是"做樣"還是真心, 這個時間回澳門, 希望趕得及有表達意見的機會....真的, 對澳門有心的人, 一定要多給意見, 因為很多我認為只顧自己利益(錢)的人一定會發表短視自私的意見, 再不表達, 恐怕這些人講的話又會變成"大多數"甚至唯一, 到時後悔莫及. 澳門人, 請為自己的良心及下一代負責.

2008年6月24日 星期二

澳門菜

Quoted from 6/24/2008 澳門日報

澳10美食揚名
【本報消息】葡撻、葡國雞、金錢蟹盒……澳門飲食文化融匯東西,獨樹一幟。為充分展示澳門菜點文化與代表作品,編纂中的《中國烹飪文化大典》編委會決定獨立撰寫“澳門篇”,並收錄十例澳門典型菜式。澳門人熟悉的街頭小食如砵仔糕、白糖糕,以至大酒樓名貴佳餚古法清蒸金邊龍脷、金錢蟹盒均入圍。

為搜集澳門飲食文化的資料及選定澳門菜點代表作品,中國食文化研究會《中國烹飪文化大典》編委會委派一行四人的專家工作組專程來澳採訪,為該《大典》載入澳門篇資料。
中國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大典》編委會主任趙榮光,中國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大典》主編陳學智,澳門中廚協會副會長梁國祥、澳門中廚協會代理事長葉焯平、澳門中廚協會副理事長黃永鉅,以及澳門瀋陽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蕭進等昨舉行記者會,介紹撰寫“澳門篇”詳情。
今次入圍的十道菜式均為澳門人所耳熟能詳者,包括有古法濃湯雞煲翅、金錢蟹盒、古法清蒸金邊龍脷、葡式焗釀響螺、澳門葡國雞、澳門燒肉、木糠布甸、倫教白糖糕、砵仔糕、葡撻。

http://macaodaily.com/html/2008-06/25/content_189504.htm



一向最喜歡美食的我, 一看到這個新聞就有點興奮. 身為一個澳門人, 我對澳門這麼小的一個地方有自己獨特的澳門菜系, 感到非常自豪. 踏遍地界這麼多不同國家, 吃過許多美食, 仍然很多時掛念這些在國外不可能找到的家鄉菜.真的, 在外國(尤其美國大城市), 你要吃其他國家的菜, 像日本, 韓國, 越南, 泰國, 法, 意, 德等等等不算太難, 中國菜基本上粵, 川, 上海, 北京, 東北等大菜系甚至港式茶餐廳也很易找....而跟澳門最像的葡國菜, 就已經是很冷門, 除了麻省有葡國人聚居地外, 其他大城市真的是一間起兩間止, 所以澳門菜更不用講, 除了自己親手做, 就不可能吃到....而可能是感情分關係, 總覺得澳門菜的特色及美味, 不比任何一國低, 真的可以越級挑戰.



看到選出來的十道菜, 也是我喜歡吃的, 但代表性就不能全部認同了, 始終, 我覺得應有更多"土生"菜入選. 我所想到的滄海遺珠:



-葡式什燴 (我其中一個最愛的土生菜, 在澳門也不是每間葡式/土生餐廳有做)
- 鹹蝦酸子(在澳門也不易找)
-免治(我也攪不清乾的是葡式還是澳門式, 但有吃過一種是有苦瓜的, 連不吃涼瓜的我也大讚)
-豬扒包(其實個豬仔包好味都好重要~)
-葡式雞粥(只有在一兩間餐廳見過)
-金錢餅 (另一最愛, 只有潘x記做得最好, 每有機會就算托朋友也要帶回美國, 其他地方的朋友吃過也十分喜歡)

應該還有很多小時候吃過但一時想不起的.....說著說著, 又開始餓了....
最想說的是我這些心水沒有入選, 也蠻遺憾的, 因為其中一些年青一代, 甚至一些少接觸土生葡人的老澳門來說都會很陌生; 有幸從小有個為食媽媽向我介紹這些快要失傳的澳門美味.

早幾天聽說澳門在選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覺得除了土生土語, 澳門/土生菜也應列入, 加以保存, 畢竟這些都是經過四百多年的磨合才能發展出的獨有文代;世上曾經有著許許多多的殖文地一不是每一個都能實現人及文代的融合, 澳門能做到, 更加以發展, 是很值得自豪的.

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與時並進?!

越來越看不懂, 更開始沒興趣看澳門日報的文章. 今天看到以下一個題目:

"澳女企:開放思想迎挑戰"

想了良久也猜不到澳女企是甚麼意思; 當然知道不是字面解的澳門女性(就像現在流行的港女一詞)站立.....那, 會是跟中小止一樣的女企, 女性企業嗎? 又好像未聽講過....那個澳應該是澳門不是澳洲吧....(不要說澳聞就當然是澳門, 因為現今的澳聞常寫關於珠江三角各地, 甚至廣州的新聞, 快弄不懂我到底是不是變了珠海人); 最後都是猜不到, 看了原文才知道講的是"澳門女性企業家". 到底為甚麼要吧本來就不算長的稱呼嚴重簡化呢? 而簡化的規則又是怎樣? 對不起, 我是老派人, 支持正字, 繁體字, 所以真是攪不出來簡化的好處, 反正它現在使我花更多時間去猜題目, 更讓我為了找出真相而多花時間看了本來不會感興趣的文章. 算了, 反正都是事實, 從這事上我反而看到好玩的. 在想, 如果要講的是澳門女性商人, 會不會變成澳女人?! 澳女商(賣澳門女人的, 就像米商)?! 澳門大學商學院, 是澳商院(雙丸河...haha)?!澳大商(李大雙小雙的親戚)?! 澳門日報變成澳日? 澳報?! 很好玩啊! 難怪中國人會有哈佛=哈爾濱佛教大學的經典笑話了.

說真的, 簡寫其實不只中國人/澳門日報才會有的事, 其實外國人, 尤其美國人也很喜歡用簡寫, 從initials (幾十個MJ, AL, JS等等等) 到日常生活(CD, MV)到專業名詞(DNA, OTC, ERP), 除了一些普及的像dna, dj, cd 這些一聽就懂外, 總要每天用一大堆只有講出來的人才會懂的英文字....聽的人總要花時間心思才能攪清楚說的是甚麼....這種方便自己麻煩別人的行為恕我不太認同了.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媽閣廟與我

翻看之前寫過的題目, 發覺大都比較說理性, 比較嚴肅;也許是時候寫多點輕鬆的敍事的. 反正言幾年來每次回到澳門, 尤其這個農曆新年的那次, 拍了很多照, 重踏了很多充滿回憶的地方, 從今天就開始多分享我拍的劣作同時描寫一下在每個地點發生過的小故事, 也許更能解釋我愛這個家的因由.

就從媽閣廟說起吧.

媽閣廟, 又稱媽祖閣, 但澳門人大都會唸作"馬閣", 可能就是跟馬祖混合而成的讀音吧. 澳門人大都知道這裡是澳門的發源地, 明朝時葡國商船首次登岸的地方, 而澳門的葡文也傳說是媽閣的讀音(當然還有一個兒童不宜的版本, 這裡就不作詳談).

而這區也是我的起源. 小妹從出生就住在媽閣一區(正確該是風順堂區), 由於母親也是從小住這區, 所以對這裡的事物, 老街坊都非常熟悉. 記得自懂事以來, 第一個認識的地方名應該就是媽閣廟, 從小就跟著照顧我的契婆一家的小朋友, 有空就到媽閣廟嬉戲. 當年遊客沒有很多, 規管也不會太多. 所以當大人都在跟街坊, 廟祝聊天的時候, 小朋友可以爬上當時覺得很大得高的石上滑下來. 這石也是很有歷史的, 翻看幾百年前媽閣廟的畫像, 圖片, 這大石原本是在廟外的, 是經過廟的擴建後, 才變成在廟內.今年回去的時候已經看到石上掛上排了說不可以靠近了. 另一玩意是用銀幣投向廟內大龜, 現在長大後當然知道那是虐待, 很不應該啦, 但年少無知, 就是很好玩.

小時候過年過節這裡會有舞龍舞獅的, 膽子小的我每次都會被那強大的鼓聲嚇得心臟開始疼痛, 快要跳出來, 但我又喜歡看採青, 所以每次總是又要看又要怕; 以前舞龍會舞到噴水池的, 但印像中除了佛誕紅街市的醉龍, 我很久沒看過龍了. 還有新年時廟外的熱鬧景像, 信眾燃點的炮杖, 從小就知道越長越神心, 也是我又驚又愛看的.




廟對面每地在娘媽誕(天后誕) 都會有神功戲上演, 契婆又認識帶位的人, 所以跟契婆及其他師奶去看免費的日場大戲就變成小時候的我很期待的社交節目. 六國大封相, 八仙賀壽, 帝女花等劇目我可是從小就很欣賞, 能和唱幾句.

後來廟外鋪了石仔變成行人區以後, 舊海事博物館外及對面的空地, 漸成了上了中學的我帶小表弟等其他小朋友去遊玩, 踏單車的地方. 記得有次我還載著小表弟打八字, 他一動我就失控倒地, 令也被單車壓住, 幸好, 只有擦傷小許, 但已把年幼多話的他嚇得靜了一整天, 我也怕被大人責罵又怕他跌傻他, 怕得要命...現在過了十多年回想都變成小事, 趣事了.

媽閣附近還有其他載著我很多回憶的地方, 下次再續.......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最關心的問題

今日睇到澳門日報:
"他認為,本澳高等院校畢業生每年近三千人,再加上外地學成歸來的畢業生,數量上已經完全能滿足本澳對高等學歷職位的空缺需求。目前本澳面對的首要問題是要全面檢討本澳的高等教育制度,包括外地學生所佔比例、高等院校及學科重整等內容,確保本澳的高等教育質素,確保其能培養出更多能夠切合本澳經濟發展所需的優秀本地人才。
面對本澳大學生的質和量備受質疑,李從正質詢政府就高等教育發展方向和政策有何構想?本澳平均培養一名大學生的成本是多少?有否計劃限制全澳外地學生的比例,或為來澳的外地學生設定標準,確保本澳外地學生的質素?有何計劃吸引更多的本地學生留澳入讀本地高等院校,讓大量本地區的資源能充分為培養本地學生所用?政府有何計劃吸引外地升學優秀人才回澳發展?現時有多少在本澳高等院校畢業的外地生,通過外地僱員輸入程序在澳工作?"
這位議員提出左好幾個問題. 對於澳門就讀的外地生, 小妹意見是澳門可以行的大致有兩條路, 加拿大或美國. 加拿大因為人口低, 想吸引留學生留加落地生根, 放寬了工作簽證, 不用有工作, 大學畢業就可以自動申請簽證. 這政策無疑可以增加人口, 如果澳門真的想做一個百萬人城市, 跟從這方向一定沒錯.......但澳門要一百萬人嗎?! 可能到時候已經陸沉.
相反, 美國的移呢政策就嚴謹得多. 首先要到美國讀書申請簽證已經是比其他國家難, 再到畢業後要申請工作簽證就得有工司聘用, 而美國本來就很多大學生, 政府規定聘用的外國人一定要有特別技能, 是比美國人優勝的, 在美國本土久缺的才合格, 而工資又不能低於平常請美國人的標準, 每辦一個簽證最低要花公司三千至五千元的legal fee, 而外國人員工又比較易流失, 所以很多公司為免欲麻煩又省錢, 都會選擇美國人. 來自海外的尖子留學生本來也不少, 競爭很激烈, 要羸人, 除了書本上的知識外, 更要融入人家的語言, 文化風俗才會比較易入職. 眼看很多從中國大陸, 台灣等頂尖學府出身的同學, 就算在美國一家排名不低的大學完成碩士也不一定會打羸美國的本科生; 據我的經驗, over 80%的亞洲留學生, 尤其華人都不太會代到工作, 就證明條件是多苛刻. 人家美國留住的除了必然是優秀的人才, 更加是要乎合國家的文化, 價值觀的人. 工作簽證又每年有定額, 所以就算有人聘用也要看運氣能否抽到簽證. 再要拿綠咭又是另一番程序, 要工作滿一年, 工作樂意擔保, 再過三五年在同一公司工作才會拿到, 而綠咭後要變公民, 又要經過另外四五年. 我認為這樣的高門檻就是澳門所需要的, 才能確保留低的都是有心建設澳門, 以澳門為家的人.
大膽的說, 澳門高校招收的內地生很多都是高考成績不好少選澳門的, 如果留澳工作的條件不精確一點, 實難確保質素; 恕大膽再講, 以澳門現在大學生的質素, 真的會引發本地人冇工做的問題, 況且, 澳門想留住外地生, 本來目的就是留住最好的人才吧, 美國的方法就能解決問題.
至於該議員問到有甚麼方法留住學生在澳門升大學...又恕我直言, 以澳門現金的獎學生政策, 已經令後多有能力, 但沒經濟條件的優秀學生留澳....但這是壞事. 我的母校家長都算比較有經濟能力, 所以打從中學開始陸陸續續就有同學出國, 計起來, 起碼60%. 讀書成績較好的學生, 大部分都對澳門高校較沒信心, 認為外國大學的教育質素比較好. 事實本來就如此. 要留住學生留澳讀大學,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澳門高校的質素, 排名, research paper, 教授都要好. 當然很多好教授是看學校名氣的, 但大筆的grand 一定可以吸引, 些醉心research 的好教授, 澳門庫房收入大增, 這些錢才不應省. 而入學跟畢業的門欖也要提高, 至少應該造就一間質素高的學府吧, 單看現今大部份澳門大學生(其實香港很多的也是), 的學習態度, 常識及世界觀真的很有改進空間. 其他的增加留澳大學生獎學金, 津貼等等, 真的不要做, 根本就用不著.
至於怎樣吸引外地升學人才.....我根朋友也很想知道答案. 說真的, 在外地越待得久, 學歷越高, 經驗越豐富就越不願回澳門. 工資沒法跟外國相比也不是最主要問題, 最大問題是不受重視. 當你一年負多十倍的錢, 再忍受思鄉之情留學回來的人工跟本地大學生是一樣的, 我想再愛澳門的人也會覺得委屈吧; 而公司大都無視你身處外地, 招聘手法都很流於本地, 很多公司請願找獵頭公司高薪請香港人也不會找在海外的澳門人; 最大問題是澳門的工種仍算很少, 不像外地, 甚至香港多元化. 在外地讀理工的回到澳門難展所以不在話下, 就連像我讀財務的也覺得回澳門, 就只有做賭場的會計部, 而言其實也是比較適合會計科的instead of 財務, 所以很難一展所長.....恕我直言, 很多居外的澳門人都有同一個感覺, 就是澳門人的工作文化, 辦公室政治, 很多時, 在職的人因為怕競爭力不足反而會排擠有能力沒後台的人, 就是俗語說"越叻越死得快"....可能這種文化就是另一個不重視海外升學人士回澳問題的主要原因. 真希望只是我多疑, 這樣下去, 只會阻慢澳門正常發展. 我也知道這不盡是政府的問題, 但政策上, 現時政府的確是欠決令公司多聘請海外升學人士的incentives, 希望政府正視這個問題, 因為很多居於海外的澳門人, 都是很有能力世界, 而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地愛及關心澳門前途的, 澳門現在不就是最需要這種人嗎?!

我回來了~

早兩個星期, 一時太多有爭議性的事情, 帶來很多資訊, 消化需時, 很多題目想寫, 但想得太多, 頭腦很亂, 又開始心灰了. 多謝有來支持的朋友, 給我寫下去的勇氣.
本來寫了一半一篇回應某blog 友關於澳門人的定義的文章, 但始終呢個題目爭議性很大, 而不同背景的人又有不同的立場; 而小妹的文筆又不算很好, 生怕寫出令人誤會的文字, 引起不安, 傷害情感, 況且延遲之下題目也過氣了, 不沒寫的動力. 最後決定放棄了.
輕鬆一寫 .
早兩收到稅局寄來的tax refund, 600美元, 只對有報稅人士派, 如上年收入低於某金額就派300美元. 向來比較關心澳門時事的我起初也不太清楚過個policy, 是後來一些CPA朋友提起才知道. 美國今年通漲很厲害, 跟澳門一樣政府想派糖抒緩居民的困境. 小妹本來收入尚算不會令生活困難, 面對突如其來的600元, 我第一時間買了想買很久的電視等不是necessity 的物品, 同一時間又察覺電視的售價最近上升了很多, 應該不會是因為demand 高了吧....由此引證, 澳門五千元應該可以幫到LV, GUCCI, 食肆, boutique 的營業額.....總算幫到人吧~
說真的, 對美國今次變相派錢, 我完全沒感覺, 沒意見; 跟之前對澳門派5000元的大反應, 連續幾天的思考相差很遠, 又一次證明, 我是比較緊張澳門的....正常吧, 澳門是我家, 不會改變. 但經常這麼肉緊這麼上心, 又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2008年4月22日 星期二

學藝未精?!

(明報) 澳門政府為舒緩通脹,今天宣布向永久居民每人發放五千元現金,非永久居民每人發放三千元現金.

得知自己有錢收, 理應好開心, 但看到這個消息, 我第一個反應是懷疑. 懷疑的是自己會不會知識不夠, 學藝未精, 所以才會認為這措施是會有反效果呢?

小妹提過自己在美國某大學唸碩士的, 剛好唸的科目就是金融; 本科也是一樣. macroeconomics 我是拿過三班, 但我真的不敢說我很熟經濟, 因為實在太多因素會產生變化. 不過, 從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告訴我, 物價上漲是因為求過於供, 而增加money supply (就像現在派錢), 會令人們更有能力consume 從而令物價有再上升的空間. 如果是這樣, 政府現在的措施真的是在幫還是越幫越忙呢?

我又不相信這麼大的一個政府會沒人了解這個最簡單有拿過basic economics 的人都會知道的理論. 因此就不斷的想那個原因, 但我真的想不出來, 我會覺得是政治上因素居多. 可能是多年來我學的都是Adam Smith 的invisible hand 引伸出來的理論, 所以我相信物價到一個不能接受的水平就會自己回落到一個equivalent point. 我會認為是現在民間怨氣太重, 需要先安撫一下; 又或者是怕有些人真的等不到那平衡點就餓死了, 政府才會出手吧~

我又想過其他可行的方法. 這陣子的通脹及貧富懸殊問題或多或少都歸咎於賭權開放後, 有一群人的收入突然增加了就瘋狂地消費(買車買樓買名牌)再加上遊客的高消費造就了過熱的通脹. 同一時間卻有另一群(尤其低學歷或年紀較大的)市民的收入加幅追不上, 而他們原來可以做的荷官卻被很多寧願放棄讀書要搵快錢的年青人做了, 從而令勞動人口急增; 又是因supply and demand 人工加幅就細了. 再看看很多較高收入的工作也不是澳門人在做, 這些加起來才會令一些人的收入追不上通脹的.

要解決, 加息是不可能的, 因為澳門要保持聯繫匯率; 減少money supply, 又比較難, 如加收消費稅的話一定會有人說增加負擔, 又會破壞旅遊業. 但假如改變稅制呢? 加稅率但增加免稅額, 不就有機會令有錢的人負責任而受壓的中產又有喘息的機會? 還有修改property tax and fees, 分清自住及投資人士, 不就有機會壓抑樓價(當然很多當權者不一定願意見到); 強化借貸policies, 這是加息以外減低money supply ge 另一方法. 我又不是經濟學專家, 這篇亦不是論文, 所以暫且不詳盡解釋.


5000元真的有用嗎? 可以做甚麼? 用完了5000 元又可以怎樣?! 每人5000元是一個有限數, 但就代表了政府要花近三十憶元. 老實說, 我認為這三十憶花在其他地方及政策(像教育, 老人福利, 醫療等等)上會比較實際. 這5000元用完後, 物價不見得會調低, 那又需要另外的5000元? 反而用在其他項目上, 可以幫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我想不是全部60萬人口都等著那5000元開飯), 可以提高澳門人的質數, 以後薪金及生活質素理應能提高. 政府其實有多餘錢的話, 可以用來成立像新加坡的投資部, 那就可以幫庫房存更多錢以備不時之需.

而那幾個降低食品價格的政策就很值得稱許, 雖然沒有說明細節, 但開放市場加強競爭就自然能夠俾居民多個選擇, 減低價格; 免檢疫費也應該能減價, 因為本來就羊毛出自羊身上; 不過, 政府有需要觀察商人有沒有把這savings轉到消費者身上. 而那個每月收入補貼我認為應以一個家庭作準則, 才可以減少被濫用的機會. 合資格人士的租金補貼, 這個d 條文要立清楚一點, 以免出現灰色地帶.

這篇文重點不在那些經濟學理論, 想說的一點是, 派錢政策看來不是唯一及最好的解決辦法, 我的立場認為有點不智. 不過其他政策聽來好像是可行的, 希望政府真的繼續多點宏觀地看事情, 真心為澳門人做事而不是好大喜功, 治標不治本地派糖,

一箱香蕉, 一點人情味

說話自己有很多想寫的事情, 就從催化我再寫blog ge 一箱香蕉說起吧.

昨天晚上看了tvb播影的<了解.關懷.一百萬人的故事>, 裡面有個每個寧願賣香蕉也不願領綜援的老伯的故事, 看到街坊特意向他買, 又甚至送他飯盒, 立時感到人間有情. 這件事亦勾起我十多年前已遺忘的記憶, 還是小學生的我跟爸媽去韓國的時候遇過個老婆婆, 也是在繁忙的街上冒著雨, 努力地靠她雙手去賣她那已經熟得有黑點的香蕉. 看著沒路人要走過去, 而雨又越下越下, 我們是有幫襯好讓她能早點回家的. 這一件小件, 我到今都能記得很清楚細節, 就證明當年對幼小的我產生的震撼.

現在想來, 這些弱勢社群這麼多年來一直在不同的地方存在, 重覆著相似的故事. 但人類(包括我)好像越來越沒同情心.

這個故事也令我記起小時候自己跟其他澳門人曾經是多麼真誠地去幫助人. 不知道有多少老澳門會記得新馬路永亨銀行附近以前常有一個會彈口風琴的老伯在行乞? 那在葡文學校對面的一對行乞的母子呢? 自我有記憶起, 我每次走過都會叫媽媽給乞衣婆乞衣仔仔一點錢的, 小時候就覺得2母子, 兒子還只路我差不多大, 很可憐. 相信當年有幫忙接濟呢d貧苦大眾的人應該都不少, 因為後來他們都消失了, 樂觀地想大概日子好了不用再捱苦了吧. 今天, 大家還會這樣幫忙? 我已經戒心高了很多. 是從甚麼時候呢? 應該是從多了職業乞丐集團以後吧.

我還記得小時候有一個執垃圾的婆婆, 每天撐著弱少的身軀, 推著沉重的手推車, 為自己的生活打拼. 那時的街坊都會特別把報紙, 汽水鑵特可回收的垃圾留下來給她, 而她找到有用的東西後, 也會清現好垃圾筒. 但後來出現了一個壯年的女士, 開著電單車來跟婆婆爭垃圾, 最後只淨下那女士, 聽說賺到的錢還不少. 而那個女士好像現在都不見了, 可能上了岸又或是也入了賭場吧.
還有人會記得擔著兩桶酒賣的老翁嗎? 還有我稱為"durn durn佬"的收賣佬, 賣白蘭花的老婆婆. 這些人, 這些事好想都消失了, 而人們的同情心分享之心都隨著他們消失. 不是寫這篇文章, 我也不會記起這麼多的他們, 但記憶回來後, 又記起多多跟他們有關的事, 他們都陪著我成長, 但隨著成長, 人情味變得很淡.

現在根本就沒大機會見到像這樣的人群. 對, 現在還經常見到有人推著手推車, 翻垃圾, 但你也許會發現有一部份人是有選擇地去做這個職業的, 不再見迫於無奈要糊口. 而推車的, 更大部分是把賣銅鐵當成一份生意. 現在很多人都呻著沒錢買樓,很拮据, 但同時又發現了很多人濫用質源. 就是這些把以前人們迫於無奈做的苦差職業化的事件, 令我對這些故事變得懷疑, 從而減少我的同情心, 更大膽的講句, 我曾經就因為發現這些騙人的話而傷了感情, 多多少少對這些說自己窮, 要求幫助的人, 尤其新移民有點不滿. 當然, 看了那節目之後, 又提醒我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 現在人口多了, 人與人的關係難以像以前的密切. 再者, 現在的人, 尤其年青人都把金錢物質看得很重, 攻利, 自我中心, 就算對父母都多了一份疏離感; 因此, 更難叫他們對外人也有同情心吧. 是社會變了, 所以心的心態也變了. 當然, 理想地說, 會更希望這些窮人的苦差不再出現是因為大家都富足了,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決定從今天起, 對所有弱勢社群多一點包容, 重拾本來的人情味.

重拾寫blog 的熱忱

快一年沒有更新這個blog 了. 初時忙著搬家, 忙著開始工作,忙著適應新環境. 更大的原因是每天都太多令我有感想的事情, 每件都很難說清黑與白, 而澳門d變化更令我每天的思考, 太多未知的結論令我感到很心灰. 就這樣, 一直沒有寫. 但這一陣子, 又積累了係多口水, 今天又看到一些令我很有寫的衝動的事. 接下來, 希望我會有恆心地一步一步寫出來, 更希望會有知音人支持. 明天重新開始!

2007年6月25日 星期一

隔岸觀火

很久沒更新了, 這半個月看著看著那些令人氣餒的澳門新聞, 心也灰了, 情願爭取時間跟各個快要回家的同學混一下, 人也開心點. 看著各人對快要回家工作的開心, 期待心情, 我就要問自己, 到我自己要回澳門發展的時候, 我也會這麼有朝氣嗎?!

澳門真是變得越來越奇怪了. 政府經常鬧笑話, 一個電單車位求過於供的問題, 各界每天在鬧, 政府竟然想出電單車咪錶這個方法, 真的很絕.....加上咪錶, 再好好的劃位, 應該能大大的減少每個電單車泊位區能泊電單車的數量吧...它是在用激漲法迫電單車主收口嗎?! 那些電單車主, 也有點蠻不講理, 這麼多年, 他們都在做不合法的事, 只是政府沒計較他們就當成老馮似的, 守法其實是每個公民的責任, 你要開電單車, 就要想好解決方法. 看到過一個投訴, 說大雨開電單車過橋很危險, 質疑政府為什麼不開西灣大橋的底層. 政府是很抵鬧, 但那些電單車主, 應該也有常識吧, 基本上大雨連開在馬路上也很危險, 那是不是可以改用巴士/的士呢?! 人家不顧你安全, 你也要為自己生命著想呀. 像我上次從澳門回美國要再開車2個小時少能回學校所在的地方, 我可以開車的, 但我為了自己的安全, 怕精神不夠, 寧願在機場等2個小時坐不太舒適的巴士回來....難度我又要罵人家沒安排直通的專車又或是怪那學校不在機場旁邊嗎?! 澳門人, 其實算蠻幸福的了啦.

澳門人的公民教育, 真的有下降的跡象, 甚麼病態賭徒, 偷錢荷官已經是很平常, 但已夠我百思不得其解這些跟我同一世代, 年齡沒差幾歲的年青人價值觀是怎樣, 他們人生目標到底是甚麼; 這陣子的校園凌辱事件更令人心寒, 怎麼現在的青少年會淪落到這個地步. 說實話, 我跟他們也差不過十歲, 怎麼這些人會這樣的無知, 無聊呢?! 很多人怪學校的性教育不足, 但這不足已不是這幾年的事, 那麼多代人都沒受過更好的教育. 是社會的錯, 是網站, 媒體的渲染, 這些都很合理, 但我看過今日的新聞, 發覺最大的理由是現今很多家庭的家長資素很低, 根本就沒有好好教導孩子成材的資格. 今天新聞說到有一個五十多歲的祖母水客, 每天抱著孫子去運毒....她到底有沒有廉恥? 毒品是更多罪案的起源這一點已經不用多說明, 這個祖母有沒有想到她運毒害到大概會是澳門的年青人. 耳濡目染下她的孫幾來也可能會覺得販毒沒問題, 但如果她的孫長大了去吸毒她會有甚麼感想?! 還是她根本不介意?! 人不獨子其子, 懂嗎? 現在很多的父母, 都不明白生小孩不只是要生出來, 更不只是供書教學, 給他們物質. 要把小孩教好, 不能省丁點心機. 時間, 還可以省, 長時間一起也不一定好, 要的是quality time. 小孩是雖要關心的, 每一個小孩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要留意的事情. 生孩子很容易, 但教養孩子真的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這個聽了百遍的道理, 很多人還是不明白. well...一個惡性循環.

提高公民質素, 是我經常希望政府會做的....但政府情願花錢去自由行等旅客宣傳也不先安內後攘外....到最後可能發現旅客的修養比澳門居民更高呢. 宣傳教育, 不是發些小冊子就可以的, 應該從學校, 社區做起, 就算這一代的成年人已經太遲, 也希望下一代的成年人會更好....德育課不只小學生要學, 只有整個社會, 像公司, 學校政府都加強推動code of conduct, 經過社會上的reward and punishment, 那市民都應該會試著提升自己的質素把. 問題是澳門的政府, 立法施法者, 公司的高層 自己又有清淅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嗎?!

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澳門的報紙

差不多一個月沒有來這裡了, 忙著畢業試, 行禮, 搬家, 跟爸媽去旅行, 再考專業試等等, 忙到這兩天才能好好的休息一下, 定下來.....雖然這樣, 我仍堅持每天看澳門日報網上版, 看看每天在的家發生的事, 好讓自己不要脫節, 方便日後回流. 自從留學以後, 看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份, 可憐的是澳門的報業頗不思進取, 網上版只有澳門報較能看, 但它的版面這麼多年來一點進步也沒有, 非常簡陋, 有一次香港朋友看到以後, 非常驚訝竟然一個不算落後的城市的報紙網頁會如此土, 連我也覺得醜. 版面已不是問題, 最主要的是內容, 網上版本來就比原版少篇幅, 但兩個版相同的地方是, 文章很多時都較空洞, 淺, 不夠深入, 甚至令人覺得親政府....都不要緊了, 沒選擇下都得接受, 只好叫自己過濾一下文中有沒有加入竟見, 只要得知發生過的事, 人物, 地點等, 再自己分析就好了.

可是, 從今天, 6月5日的報紙內容看來, 我真的很懷疑, 我每天看到的到底是事實的全部嗎?! 傳媒有選擇性報新聞嗎? 會不會有些事發生了, 但報章提也不提? 就像當年內地處理唐山大地震一樣, 把消息蓋住?! 沒有看到hard copy, 我不知道是否只在網上版不提...但那也是不對的. 已經不要求澳門報會發表社論, 或者大篇幅幫市民重溫一下當年的事件的經過, 只是, 連香港的報章都提到澳門有二百個有心人出來集會, 澳門報, 立場怎樣都應該一提有人集會吧, 尤其香港的那個"愛國人士"發表一番偉論後, 世界各地的中國人今年都比較留意這件事了. 難道不提起就不存在嗎? 總有一些人不會那麼善忘的. 現今科技發達, 發生過的事, 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參料, 現在不提也太遲了吧. 到底澳門報是為甚麼? 是因為回歸了?

這件事發生時我只在幼稚園, 所以很多資料都是後來看到的, 相信比我年紀小的孩子, 更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歷史自有評價", 但總要有人記得才能成為歷史, 是對是錯傳媒也有責任不讓事情被遺忘. 澳門的傳媒既是這樣, 只有靠市民自己代代相傳了. 希望有一天, 澳門有一份中肯有良心, 又有網上版的報紙.

2007年5月6日 星期日

偏見?!

遊行事件已經過了這麼多天, 誰對誰錯, 再爭論其實已經沒太多意義. 要認錯的早該認了. 現在, 應該向前看, 想想怎樣修保裂口, 怎樣改進, 不只是下次的遊行, 而是怎去表達意見, 怎去管治處理, 怎樣才能使澳門更好.

剛看到一些評論, 跟在澳門的親人又討論了一下, 發覺, 真的, 土生土長的澳門人大都沒有參與這次活動, 訴求根本就不同....那為甚麼我們不多用我們的方法去爭取我們應得的東西?! 甘迺迪說過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說到要分享成果, 打拼了, 捱過了幾十年前的困難大環境, 九七年後的低迷經濟, 鎗擊, 燒車, 這麼多年和事的老澳門不是應比那些特別是回歸後才來的新移民更有說服力, 更有資格嗎, 更應該激動嗎?! 我不是想分化社會, 不是想歧視甚麼的...但這是事實, 這是我奇怪為甚麼老澳門這麼多不滿都不講話的原因, 是我們較冷感怕事, 還是另有原因呢?! 可能性格使然, 我的想法是, 上街叫口號, 再激烈都可能只有反效果, 有時候, 走一條可能比較慢的路, step by step, 反而會成功, 而那成功也會更穩固. 所以, 有心人應把自己所想, 多跟朋友親人, 尤其下一代分享; 教育好下一代公民責任,義務, 培養獨立思想; 集合一些力量, 選一些用真心的議員去替我們反映意願.

得罪講句, 聽到爭取家庭團聚人士說到他們的超齡子女學歷很高, 所以應該讓他們來澳門解決人才問題, 我就在想, 再來多點人, 澳門應該很快陸沉吧, 社會問題大概會更嚴重. 在這之前, 政府應該先想想澳門每年出國去英美等國家留學的年青人.....我就認識很多這些人, 從小受澳門的資源教育, 在澳門時已是尖子就算在外地也是很傑出的; 他們熟悉澳門社會, 再出國開過眼界, 學過人家的好, 也知道人家的壞, 了解外地的風土人情, 那如果等吸引這些人才, 不是更能幫助澳門, 特別在旅遊, 經濟等等在國際領域上的發現嗎? 對, 我是有bias 的, 因為我也是在外地, 所以我才等明白澳門對我們支援的不足, 令我們不願回澳門的原因, 如怕不能學以致用, 怕沒發展機會, 只要政府能給我們多一點安全感, 我想大家還是想選擇回這個家作點貢獻的.

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

仍然痛心

"對你仍著緊, 但痛心"--梅艷芳<<心仍是冷>>的歌詞...很合現在的心情呢.

五一到今天已經四五日, 雖然不在澳門, 雖然期末考很忙, 仍然每天看報紙, 看看各方的評論....只係越看越心寒:到底是我的想法錯誤還是很多人在同流合污?!

澳門日報的文字取向就不用說了, 一向都是親政府的. 特區政府各官員就一直不肯認錯, 他們說的對, 示威者中有別有用心的人, 但鳴槍就是不對, 最低限度也應該停開鎗警員的職, 著手調查, 何特首今天都說沒有下命令開鎗, 意思就是那警員自己的判斷, 一個武斷的決定, 如果不先查清楚, 評估他有否資格繼續執勤, 讓他每天拿鎗上班, 如果我身在澳門, 我覺得很危險; 5月1號在美國各地正好都有關於移民的示威, 聽說在加州的一個衝突警方射了橡膠子彈, 已被說成excessive force, 開真鎗的澳門, 無論出發點是甚麼, 還有面目去死撐嗎?!

另外特首又說會內部調查, 但沒有說明誰負責會查甚麼, 事情最後會否不了了之, 我們晰目以待; 就好像中鎗的人是否被那五發警鎗中的一發打中, 過了這麼多天還沒有宣佈, 令我覺得好像有人想側側膊等人家都忙記就蒙混過去; 還是想再一次展示澳門政府的低效率?! 希望政府透明度會高一點, 只是直覺告訴我, 只要那些有私心的官員還在的一天, 政府的態度只會保持下去.

政府要保護自己去說一些違背良心的話, 我仍能明白, 最令人不齒的是一些議員跟一大群所謂工會, 團體等等不負責任,埋沒良心的聲明, 令未曾經歷過文革的我在想, 那時候的大字布, 批鬥是不是就像是這樣展開的?! 像今日澳門報提到:

"數十個團體和機構在過去兩日發表聲明,譴責部分別有用心者假借遊行示威為名義製造騷亂,破壞社會秩序和法紀,挑戰政府管治權威;堅決支持政府依法施政,捍衛法律尊嚴,又認同當日警方的英勇和克制的表現,為保障居民安全所作的努力。 數十個發表聲明的團體和機構包括:澳門厰商聯合會、澳門出入口商會、澳門毛織毛紡厰商會、澳門付貨人協會、鏡湖醫院慈善會曁鏡湖醫院、鏡湖護理學院、鏡平學校、澳門歸僑總會、澳門建築置業商會、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澳門中國企業協會、澳門武術總會、澳門福建總商會。 澳門飮食業聯合商會、百貨辦館業商會、澳門南海同鄕會、澳門西樵同鄕會、澳門南海沙頭同鄕會、澳門南海九江同鄕會拈T南海平洲同鄕聯誼會、澳門潮州同鄕會、澳門潮汕總商會、澳門培華中學、澳門斗門同鄕會、澳門物業管理業商會、澳門建造商會、澳門安徽聯誼總會。 澳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澳門斗門白蕉同鄕聯誼會、澳門順德聯誼總會、澳門會議展覽業協會、澳門展貿協會、澳門廣吿商會、澳門海南同鄕會、旅澳順德均安同鄕會、澳門船務同業協會、澳門北區工商聯會、澳門建築機械工程商會、三竈同鄕會、賴族宗親會、藍白體育會、澳門鐵人三運總會。 澳門清遠同鄕會、澳門石油業商會、中國澳門拔河總會、澳門新會同鄕會、澳門佛山禪城聯誼總會、澳門佛山聯誼會、澳門石灣同鄕聯誼會、澳門藥劑師學會、澳門靑年企業家協會等。"
曾聽說澳門很社團文化, 說真的, 我的家人, 跟我生活圈子的人都沒有參加甚麼很多的社團, 一直覺得可能我們一不算社會名流, 專業人士去參加那些協會, 二又不算草根, 沒有鄉情會去參加同鄉會, 街坊會等等. 但看到事件後這些團體, 所謂社會代表的反應, 的不分皂白, 指鹿為馬為官方說話. 我覺得一則他們太沒良心, 我不屑跟他們扯上關係, 不然他們連基本明辯是非, 獨立思想的能力也沒有, 那我也是覺得沒必要去downgrade自己....這樣的團體你們還要參加嗎? 如果澳門的社會架構真的建基於這些團體上, 那澳門的未來真的很灰暗.

很多網友都發表過文章一大部份都是譴責開鎗的, 很多人都很失望, 亦有很多都理性地分析雙方的過失. 我認為大部份土生土長的澳門人都覺得很無辜, 因為一小撮人的莽撞, 或是幾個別有用心的人而令澳門人在政府, 社團, 傳媒及某些幸災樂禍的香港人的渲染下, 成為失去理智, 沒文化, 低質素的人, 很痛心, 那二千幾個人, 特別是其中很少的激烈份子根本不能代表全部澳門人, 特別是真正的澳門人. 像很多網友提到, 真正的澳門人, 尤其中產人士都不喜歡表達己見, 最多只是私下討論, 根本連示威也不會去遑論衝突, 但那是真的不足夠的. 尤其現在的社會已改變了, 政府已經太強勢, 會出來大聲說話的講的又通常只是跟他們有關的, 而他們又大都有勇無謀. 再沉默下去, 中產的一群只會被忽略, 而對社會問題亦不見得能解決. 不是想分化澳門人, 只是想各階層的聲音都有人聽到. 但觀乎現今的團體, 沒有一個是代表到我屬於的沉默圈子的, 更沒一些沒政治性又真正探討社會各問題, 理想方向的. 一向沒有很欣賞香港前高官葉劉淑儀, 但這一刻想起她從史丹福回來後成立的匯賢智庫, 也許澳門正需要一個這樣的團體, 讓一班年青而有思考能力, 見識, 有志向的人, 為澳門出一分力, 表達意見.

選擇了畢業後留在外地拿工作經驗, 人家看來像要對澳門問題隔岸觀火的我, 說出這種話會不會給人不負責任的感覺呢?! 我是不是連說我愛澳門的資格也沒有?!